李刚田书法篆刻作品展高清大图
11月1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学术支持的“心迹双清——李刚田书法篆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展出李刚田书法、篆刻作品122件/组,分“心手五彩相会”“腕底龙虫并雕”“快然好之乐之”三个篇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李刚田先生的笔墨生活中回荡着金石之声。数十年来,他坚持书法与篆刻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个人创作与教育培训相结合,以耽学不辍,朝夕恪勤的态度,在书法篆刻的创研之路上躬耕乐道,收获累累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书法篆刻特质的典型范本。”李刚田自1980年入职郑州文联,与书法篆刻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07年至2016年任《中国书法》主编,2008年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2021年底,李刚田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其代表作篆刻25方、书法15件/组。中国美术馆以此捐赠为契机,策划举办此展以飨观众,并感谢李刚田的捐赠义举。“心手五彩相会”部分是对李刚田创研成果、相关经历的综合展现。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学、书学的创作与研究方面,李刚田均取得丰厚成果,体现了他对古与今、雅意与形式、书写与创作等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腕底龙虫并雕”部分展示以篆书书体为主进行“书”“刻”而成的作品,让观众对当代篆书的内容与形式、自然书刻与自由表达等获得新的认知。“快然好之乐之”部分作品展现艺术家广博的创研视野和轻松的生活状态,从中我们能真切地体验到他真实、自然的艺术状态。篆刻,方寸之间,刀奏凌云志;凹凸卷舒,字显流云姿,铿锵其鸣,金石可镂。可者,在心也。心通文,文通法,书以贯之、融之。故,金石书法,自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一片化机。
李刚田先生的笔墨生活中回荡着金石之声。数十年来,他坚持书法与篆刻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个人创作与教育培训相结合,以耽学不辍,朝夕恪勤的态度,在书法篆刻的创研之路上躬耕乐道,收获累累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书法篆刻特质的典型张本。
古人述书,有“书如其人”之论。时至今日,能够做到艺为德范者,依然是书者理想之境界,追求之目标。李刚田先生为人、为艺圆融敦厚,温文沉着,其人其艺之德往往于日常的“真”“实”中自然流露。李刚田先生认为:“真与实二字最简单,是作人为艺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态度。”唯“真”唯“实”,才能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创见,才能不随波逐流,才敢于平视权威。斯为其语,更是其行。
2021年底,李刚田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其代表篆刻作品25方、书法作品15件组。中国美术馆以此为契机,策划举办李刚田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弘其艺、彰其德。
展览以“心迹双清”为题。“心迹”,在其印学、书学的论析中明晰,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中映现。他的印学、书学论析往往能切时中弊,不落旧套。他的篆刻取法战国玺,汉官印、凿印,又从黟山派诸名家中广收博取。他的书法诸体皆善,尤以篆书为最,其篆书于石鼓楚篆中获取主型,以“刻”法入书,并佐以汉隶意趣,而成自家路数。其隶书、楷书、行书,乃至于草书,皆风格独特,细观亦皆有“刻”意。他的作品不仅让人“观”,欣赏其外在的形质之美;更重“味”,细品其中的意蕴,于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的交融中,感受一位书者的专深与广博,平正与真实。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美术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大了对中国近现代书法大师名家作品的收藏,并通过捐赠与收藏展活化精神,以丰富而可感的艺术创造佐证民族文化的厚重博大与创作者们的辛勤与智慧,展现文化自信的强大生命张力,向跋涉于求索之路的艺术家行注目礼。李刚田先生为中国美术馆长期注目,于是有了今天的展览。
情悠石刚着匠意,斯风朴朴润心田。
在此,我借用中国书法兰亭奖对李刚田先生的颁奖词中的一段作为总结:“其砥砺德行,注重公益,讲学授艺,任劳任怨,不辞劳苦,堪称当代书坛德艺双馨的楷模。”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边款:贾岛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为文为艺乃至做人之态度。己丑五月,玉泉精舍,李刚田作巨印。边款: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清人张维屏诗《新雷》,辛丑四月,李刚田。3.5cm×3.4cm×14.5cm / 2021边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语出老子第三章。辛丑七月,李刚田制。
释文:乙未秋,童衍方兄赠旧拓魏《元演墓志》,爱其结构欹侧生姿、奇瑰天成,精心临习数过,其感愈深。《元演墓志》清末出土于洛阳城北张平村,为一千五百年前遗迹。此拓墨色黝深,字口清爽。墓主人身份高贵,书手必为当时名家。书法于娴熟中见峻拔,自然中见天趣,为魏墓志中之精品。余尝深入研习魏《元腾墓志》、《元略墓志》,今临此志,三者各擅其美又意态略同,是知时风时趣乃自然天成,岂刻意求笔墨当随时代耶。乙未冬至,京华玉泉精舍仓叟李刚田释文:北齐《集尼墓志》,出土于河南安阳。志中记为武平元年岁在庚寅,即公元 570 年。此石于千四百年后发现于民间。此期书法隶意未尽,楷法将成。与此志前后同期之著名石刻书迹如晋《好大王碑》、隋《董美人墓志》、梁《瘗鹤铭》、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缘于朝代更迭、地域分割,使此期书体多样、书风多变,可谓书法史上一段奇观,给后世书法承传新变留下丰富资料及想像空间。此志隶法已失汉人自然醇古,平添北齐摩崖写经之舒和雍容,假隶形而生楷意,时代使之然也。此志早武则天大周百余年,大周墓志中所见奇文异体于此志中可追溯源头,如“日、月、人、水、法”诸字即是。隶、篆、楷杂处和融,精美奇异,其间或可感受到一番民俗意味。志中记载墓主人集13岁出家为尼,92 岁辞世,为传世诸多墓志主人中鲜见之长寿者。与此存世一片冰冷顽石中,默记其间八十载木鱼青灯生涯,发千古后人之唏嘘感慨!安阳朋友赠余此拓,未必贵重,却亦珍奇。癸巳秋李刚田记释文 :(隶书:广武县令齐显安夫妻侍佛图)此隋摩崖造像并题记朱拓。刻于开皇8年即公元588 年。造像为广武县令齐显安夫妻侍佛图,石刻完好。题记书体楷法已成隶意未尽,表现出楷书自南北朝至唐其间渐变之轨迹。题记隶书波磔笔意依稀可见,又加刀刻变异,意味亦俗亦雅,当为民间书手所书,具别样趣味。隋《董美人墓志铭》刻于开皇 17 年,仅晚此题记 9 年,而二者书风迥异,《董美人墓志》书法秀美工稳,楷法成熟,一派贵族儒雅气度,是知隋祚虽仅 37 年,但书法流派诸多,民间俗格与仕夫雅调并存共荣。延至唐初欧、虞、褚、薛,渐趋八法完美,民间具隶书意趣书法湮没无迹矣。丁酉八月李刚田。释文 :老友赵熊先生寄赠关中新见隋《郑译墓志》初拓。郑译隋书列传有载。墓主人卒于隋开皇 11 年,而志载葬于唐武德 5 年,即公元622 年,墓主已逝31年乃与夫人合葬,故此志当刻于初唐。楷书由北朝经隋入唐渐趋平正规矩,而以隋《董美人墓志》为典型,此志晚董志 25 年,二志相较,舒和平正、整饬茂密皆如,而清雅俏丽、仪态万方董志远胜。由隋入唐北朝书天真烂漫渐失,而以恭整谨严代之,时代使之然也。丙申新正,李刚田记。隋唐宋时期墓志篆盖多诡异而失规矩,去许氏六书远矣。此期篆盖求纹饰之美,入匠俗之格,不可以斯篆规模度量之。宋以后石刻中篆书渐趋规范,至清趋于严谨,当缘金石之学兴起及文人亲自书篆,唐宋墓志篆盖之诡异恶俗去矣。当下篆书创作为求异出新,取唐宋墓志篆盖之奇形怪状而效之,并言丑极即美、俗极即雅,此前人所谓兰茝馨香人之所嗜,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者也。丁酉初冬刚田又补。释文此西周周原董家窖藏《裘卫盉》,是西周共王时所制温酒器。研读其铭文,可察见当时社会体制新变之端倪。《裘卫盉》为西周中期青铜器,其铭文书体既有《大盂鼎》之古奇凝重,又见《毛公鼎》之华美成熟,端庄大度,气象恢弘,有硕人颀颀之美。习金文由此入手,可谓正途,远積习而得自然古雅之妙。乙未八月,李刚田记于京华![]()
文章转发自书法,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